正文 糖潮 — 楔子

正文 糖潮 — 楔子

西元2010年8月15日,上午七时整。

在中华制糖研究所化验课的课长办公室里,杨宜桦课长正坐在他偌大的办公桌後,专注地看着手上的资料。这份资料是今年招考上榜两位人员的履历表,上方的照片显示出本次新进人员为两位年轻女性。

中华制糖创建於日治时期,迄今已有百年历史。因为早期社会重男轻女,导致目前的员工有八成为男性;有监於此,近年招考新进人员时,总会对女性应试者有较宽贷的评分标准。因此,杨宜桦对於本次招考上榜者均为女性的结果毫不意外。他继续看着手上的履历表——其实,在今天到来前,他已经详细读过这两份履历不下十次了。

他端详着两位新进人员的大头照。两位女孩不约而同在镜头前笑起制式化又腼腆的微笑;资料显示一人为三十二岁,另一人则是二十五岁。在硕士学历国教化的台湾,两位毫不意外地均为硕、博士学历。

「这麽说来,一个出社会满八年,另一人还不满一年啊。」他算了两人的社会年龄後,不禁皱起了眉——他一向不喜爱涉世未深的人,尤其是刚毕业就踏入中华制糖这样类公职体系的人,他更是没来由地感到厌烦。

他自1985年由美国攻读农业博士学成归国後,随即被当时中华制糖的老所长给延揽为高级研究员;当年甫三十一岁的他,同样没有任何涉世经验。

「但我可跟她们不一样啊。」他不平地想着。当年他凭着所发表的三篇Nature论文,还在美国时便被国内许多大学及业界注意,所以当他归国後,便理所当然地收到许多邀请与会面。他一向自视甚高,受到如此多的关注与景仰,至今回想起都还是让他自觉颇有成就;当他还在众多邀请与饭局中打滚之时,当年中华制糖研究所的老所长——王镇——登门造访,恳请他至中华制糖研究所贡献所学,并且将空前地以「高级研究员」一职聘用。

当时的中华制糖尚属兴隆,但民间企业发展更是蓬勃。西元1985年,台湾正处於经济起飞的时代,那时的公职并非社会新鲜人首选,任何一家民间公司的月薪都是公家单位的三至五倍;然而,中华制糖研究所拥有悠长历史所累积的丰沛研究资源,及由官股所挹注大量经费所购入的学术资料库,因此,中华制糖研究所仍为学术研究学者从业之理想选择之一。

在那时员工数量逾万人的中华制糖,位居研发地位的研究所,员工数共计五千余人;员工可大略分为研究员、技术员及研究助理,研究员又可细分为高、中、初级研究员。编制则有资讯、化验、制程、工厂、人事及总务等六课,各课仅配给一至三名高级研究员的名额,可知一般人欲凭己力升上高级研究员是需要多少的努力与运气。因此,当杨宜桦一被延揽入所,并且是「空前」地以高级研究员延聘时,造成多少人的错愕与挡了多少人的升官路,可见一斑。这不仅让他在中华制糖声名大噪,也让他矗立了不少敌人。

当他不自觉掉入往事回忆漩涡时,电话铃声倏地响起。他冷静地按下接听钮。

「杨,两位新进人员已经做好报到手续了,要叫她们去你那里吗?」电话另一头传来人事课长老孙粗犷的嗓音。粗犷的嗓音配上他的无理态度,真是配得恰恰好。

「当然要。麻烦了。」他冷静简短地答了句话,便准备要挂下电话。

「喔好。杨,今晚有没有空?」但对方似乎并不想放下话筒。

「今晚家里有事,可能不方便。」他冷漠地拒绝,他猜想对方大概想找他喝一杯。

「别这样啦!一起来啦!来就对了!」哪知对方说完却马上挂掉电话,摆明不给他拒绝的余地。

「啧…!」他没想到对方竟然如此无理,久没作动的怒气隐隐在胸口闷动着。

冷静、冷静。他站起来在办公室里走了两圈。

稍待平静後,他才又拿起方才随意摆放一旁的履历表。他抽出其中一位的履历,快速读了这段日子以来,他读的第十六遍内容。

「林启艾。」他随着履历表上的姓名,小声地复诵了一遍。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