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4章

正文 历史观影从景帝开始 — 第14章

“就算将军本人对我忠心耿耿,那将军的子嗣呢?将军的后世人呢?诸侯王们世代延续下去,终有一天会有不肖子孙犯上作乱,进而累及先祖的啊!”

他握紧韩信的双手举在胸前,含着眼泪看着已然神色变化的韩信,说出了最后一句话。

“我一想到将军的后代竟然会连累将军的名声,使将军背上犯上作乱的名号,便心生戚戚,想要为将军避免这样的局面啊!”

【并且吕家,以及后面两汉以来大部分权势显赫的外戚家族都还有一个共同且致命的特点——他们有军权。

当皇帝自己行使着权力的时候,自然会觉得,外戚嘛,那都是自己人啊!把军权交给他们总比交给外人要来得好吧?

但对于继位的皇帝来说,这样的局面就不算太美妙了。因为外戚不仅掌握了军权,同时还因为亲戚关系,天生对继位的皇帝存在孝道的优势与压制。

关系好的那倒没事。像东汉和吕家那样,上位的不是亲生的,那简直完蛋;像刘启这个倒霉蛋,外戚不认可他执政方针,亲妈又偏心的,那也叫个痛苦地想吐血】

刘启:?我妈偏心?

刘恒:……窦姬听上去未来确实不太聪明的样子。

不知道隔壁世界线风起云涌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快乐地抱在一起叠叠乐的父子两对着天幕透露的信息一边学习熟悉着,一边欢乐吐槽着。

刘邦要是能看见,说不定会被这迥然不同的待遇给气死。!

第7章

【第三方势力,当然就是困扰汉室几十年,从刘邦开始,一直到武帝整整四代人才勉强算解决了的大头——诸侯王势力。】

刘邦石破天惊的诡辩论一出,在座无数人都忍不住侧目,为皇帝陛下独一无二的厚脸皮而自叹不如。

……想削别人的王爵,还美名其曰不想让你背上谋逆的名声,希望对面对你感恩戴德?

——想多美啊!陛下!

异姓诸侯王们期待的目光齐齐地望向了当事人韩信。

异姓诸侯王:拜托了,楚王!为了您自己的未来(以及我们的!),对刘邦他使用暴怒吧!

但韩信没有——当然也不会有了,他毕竟是历史上独一份的兵仙神帅,与其说他是真的完全不懂政治,倒不如说他之前是在自欺欺人。

真的完全不懂自己处境的人,是不会在云梦之泽被刘邦带人一绑起来就知道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

他真的只是在心里怀揣着一点自欺欺人式的期待——万一呢?万一陛下他真的觉得分封制比郡县制好呢?万一陛下能够相信我的忠心,感动我的功绩呢?

毕竟几百年都是这样过来的,裂土封王的梦想既然都有前例,为什么偏偏不能被陛下所包容呢?

可是刘邦跟他点破了他虚妄的期望。

好吧,果然是这样的。

刘邦是他认为可以平定天下,成就大业的君主,怎么会不知道连韩信心里都隐约察觉到的差异呢?

所以,隐隐地,在听到刘邦真的承认他不愿分封的时候,他的心里却有一种诡异的,尘埃落地的,果真如此的安心感。

韩信慢吞吞地侧过脸去,看向了继续说着些什么的光幕。

于是大家都明白了他是个什么意思——反正天幕在讲诸侯王,先让他听完再表态。

异姓诸侯王们:……别太偏心了,醒醒啊,你这个举动跟直接默认只要刘邦干得好那就啥事没有有什么区别吗……

【诸侯王势力在汉初应该主要分为两个阶段:异姓诸侯王阶段,和同姓诸侯王阶段。以刘邦立下的白马之盟为分界线,从此“非军功不得封侯,非刘氏不得为王”。

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我们可以视作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一种与旧时代的妥协与残留。

整个秦末汉初、楚汉争霸的阶段,其本质是春秋战国的一种死灰复燃,天下所呈现的是春秋战国的列国交相攻伐的局面。

一开始,是以楚国为盟主的东方六国集体伐秦,而在秦朝灭亡之后,刘邦继承了秦国的基本盘,又在楚汉战争中复现了秦国兼并六国的局面。

但汉朝一统的天下,在当时来看,还没办法完全认为是和始皇时期的帝业相一致的成果,更像是西周那种,天子作为诸侯国的共主那样的形势。

所以为了摆脱这样的尴尬现象,重现刘邦早年目睹的始皇巡视天下的浩荡帝皇之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皇帝,他所采取的举措是“再造帝业”,也必须是“再造帝业”。

第一步是铲灭项羽,进而得以一统天下,四海来归,韩信替他完成地相当出色。

第二步,就到了剪除异姓诸侯王。解决掉这些极为容易尾大不掉,容易在地方形成割据势力,从而对中央的权力形成挤压、反叛乃至于篡夺的,历代中央集权政权的心腹大患。】

——“尾大不掉”“历代”“心腹大患”

被后世人三个锐评接连砸中脑壳的异姓诸侯王们:……后人你礼貌吗?

【而随着异姓诸侯王在历史进程中的消失,同姓诸侯王也随之登上历史舞台。

他们与异姓诸侯王相较起来的优势在于:和中央、皇帝存在着血缘上的联系。在古代宗族制度的影响下,皇帝作为皇室宗族的族长,对他们具有双重的控制力。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