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国同人] 三国郭嘉成长日记 — 第166章

正文 [三国同人] 三国郭嘉成长日记 — 第166章

荀彧用木梳沾了少许清水,极有耐心,缓缓将他的长发梳顺,轻轻绾起。

郭嘉并不去看铜镜的人影,阖着眼皮哼歌,不记得什么时候听来的小曲儿,唱起来婉转低回,让人骨头发酥。感觉到头发已经盘好,戴上发冠,用玉簪固定住。郭嘉侧过身子,在荀彧的鬓边亲了一口,蜻蜓点水般,一触即退。

荀彧微微一僵,看着郭嘉,眼中似有笑意。

茶盏落地的声音响起,郭嘉一转头,就对上手足无措的郭鸿。

郭嘉:“兄长,你什么时候进来的?”

郭鸿干咳:“你唱‘与君同舟去’的时候。”

第92章

荀悦在金华殿为刘协讲解《汉书》,刘协很快就被各种人物传记绕晕,闹不清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少年皇帝牵住荀彧的衣袖,轻咬着嘴唇,低声说:“有些难懂,令君能为朕解惑吗?”

如果刘协没有和董妃讨论:郭嘉是不是龙阳君、董圣卿(汉哀帝的男宠董贤)之流。惯于见风使舵的内侍也没有充当曹操和荀彧的眼线。用这套把戏对付荀彧,的确非常有效。

然而此刻,荀彧不动声色地抽回衣袖,声音平静如水:“陛下,荀侍讲(荀悦)会换一种方式解说,直到陛下听懂为止。”

行礼之后,荀彧退出金华殿,站在最高一级的台阶上,遥望烟火人间。

在许都,没有比皇宫更高的建筑群。站在这个位置,南面的大街小巷、千家万户、贩夫走卒,尽收眼底,甚至能遥遥望见朱雀门的轮廓。

夹在刘协和曹操之间,荀彧有种一个女儿许了两个夫婿一般的困扰。他既不愿意帮曹操欺凌刘协,也不愿意纵容刘协算计曹操,每每事与愿违。他的所作所为,大抵更像奸佞。

荀彧:史书上有些奸佞,会不会就是像彧这样,自以为忠于君王,想匡扶社稷,最后反倒做了篡逆之人的帮凶?”

当然,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什么固定的答案。

他仰头望天,凛冬的太阳,相对温和,哪怕直视也不觉得刺眼。

回到尚书台,荀彧继续埋头于公务,繁忙可以让人不去胡思乱想。

百忙之中,他还抽空接见了一批又一批士子,都是来许都求仕途的人,有贤有愚,有老有少。

年纪大的岁数足足有一甲子(六十),眉毛胡须白又长。年纪小的才十七八岁,提前加冠,衣冠楚楚,也像个成年男子的样儿。

郭嘉当年也是提前加冠,十九岁行冠礼。

快要散值(下班)的时候,曹操来访,找荀彧筹策一些国家大事。

司空幕府总揽朝廷的军政大权,幕僚还是太少,郭嘉一病,戏璕和荀攸等人捉襟见肘,顾此失彼。荀彧想了想,又向曹操举荐了三位名士:陈群、严象、韦康。

屯田的规模需要进一步扩大,每个郡都设置一名屯田官。

从今年起,恢复百官正旦朝贺的仪式。

……

一项项政务都议定之后,曹操突然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谁可以代替荀令君?

荀彧非常平静,波澜不惊,说:“荀攸、钟繇。”

从尚书台到皇城东门的青龙阙,曹操和荀彧同路,跨出这道门,他们拱手告别,各自登车。曹操向北,荀彧向南,渐行渐远。

司马懿和徐福打架,郭嘉不问青红皂白,各打五十大板,咳,是各罚抄书三卷。

从司马懿和徐福的性情来看,司马懿闷声不响一肚子坏水,估计是没干好事。从两个少年的才能来看,如果当面对质,徐福八成更占理,他伶牙俐齿,完胜司马懿。

于是,某个偏心眼根本不问是非对错,直接一起罚。司马懿是郭嘉的入室弟子,他过问这件事,碍于情面,也得重罚自己的徒弟给徐福做主。

不好意思,郭嘉没那么公正,小狼崽和小狐狸互殴,旁观更有趣。

两个少年又变成难兄难弟,一起抄书去了。

小轩窗外,腊梅怒放,疏影横斜酒盏中。

郭嘉捂着手炉,嗅着丝丝缕缕、若远若近的花香和酒香,周身惬意。他软磨硬泡,终于说动荀彧,允许他小酌一杯。

荀彧有心事,三杯两盏清酒下肚,酒意上涌:“彧答应过六叔,会挽汉室于倾颓,可是彧好像做不到。”

郭嘉用折扇敲了他的头:“不不不,文若,你没答应过,那只是慈明公(荀爽)的一封信,你根本没有写回信。”

当时,荀爽在长安病逝,荀彧身在东郡,他们叔侄并没有见面。荀爽在书信中交代后事,托人带给荀彧。这样一想,他确实没有作出任何承诺。

荀彧的脸上有一瞬间的茫然。

郭嘉:“文若,你觉得什么是汉室?汉室的‘汉’,是指炎黄子孙,夏民、商民、周人、秦人、汉人,名称不同,都是炎黄子孙。荀家的族谱,只从荀子算起,也不全是汉臣吧?汉室的‘室’,是指天下。陛下一个人,难道能代表大汉天下?泱泱华夏,礼仪之邦,岂是一家一姓的私有物品?”

荀彧微怔,他从来没想过这些问题。天下不是一家一姓的天下。帝尧传位给舜,而不是传位给他的儿子丹朱。‘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

那他是不是,也不必以天下之病,只利刘协一人呢?纵然如此,他还是要保住刘协,哪怕豁出性命,谁让他食过汉禄?呃,是食过刘氏的俸禄。

如果您喜欢,加入书签方便您下次继续阅读